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习题与真题
  1. 比特的传播时延与链路带宽的关系是(C)。A
    1. A. 没有关系
      B. 反比关系
      C. 正比关系
      D. 无法确定
      解析∶A。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 /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而链路的带宽仅能衡量发送时延(参考例 1-1),所以说比特的传播时延与链路带宽没有任何关系。
  1. (C )不是对网络模型进行分层的目标。B
    1. A. 提供标准语言
      B. 定义功能执行的方法
      C. 定义标准界面
      D. 增加功能之间的独立性
      解析∶B。这道题变相地考查哪项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所描述的内容,此题 2010 年统考考查过。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是抽象的,它不应该包括各层协议及功能的具体实现细节(定义功能执行的方法)。这些内部实现细节应该由工作人员完成,我们并不需要知道。
  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 另是根据(D)C
    1. A. 网络协议
      B. 网络操作系统类型
      C. 覆盖范围与规模
      D. 网络服务器类型与规模
      解析∶C。计算机网络常采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根据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分类∶广播式网络(Broadcast Networks)和点对点网络(Point-to-Point Networks); 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与规模分类∶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和城域网(MAN)。
  1.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分为(B) Ⅰ. 资源子网 Ⅱ. 局域网 Ⅲ. 通信子网 Ⅳ. 广域网 B.I、Ⅲ
    1. A.Ⅱ、IV
      D.Ⅲ、Ⅳ
      C.I、IV 。
  1. 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是(C)A I. 流量控制 Ⅱ. 路由选择 Ⅲ. 分布式处理 Ⅳ. 传输控制
    1. A.I、Ⅱ、Ⅳ
      B.I、Ⅲ、Ⅳ
      C.I、Ⅳ
      D. Ⅲ、V
      解析∶A。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包括连接控制、传输控制、差错控制、流量控制、路由选择、多路复用等子功能。可见 I、Ⅱ、Ⅳ 都属于数据通信,即最基本的功能,而 Ⅲ 只是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不是最基本的功能。
  1. 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是(A)
    1. A. ARPAnet
      B. 因特网
      C. NSFnet
      D. CERnet
      解析∶A。由于该题属于大纲内容,必须提示,只需记住即可(一般只需记住带有 "第一" 字眼的概念)。
  1.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的传输单位(或 PDU)分别是()。
    1. I. 帧 Ⅱ. 比特
      报文段
      Ⅳ. 数据报
      A.I、II、IV、Ⅲ
      B.II、I、Ⅳ、Ⅲ
      C.I、Ⅳ、II、Ⅲ
      D.Ⅲ、Ⅳ、II、I
      解析∶B。物理层的传输单位为比特,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单位为帧,网络层的传输单位为 IP 数据报(或者数据报),传输层的传输单位为报文段(有人可能会考虑传输层不是有 UDP 数据报?难道 UDP 不是在传输层吗? 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传输层传输单位的名称还是称为报文段比较准确,记住即可)。
  1. 设某段电路的传播时延是 20ms,带宽为 20Mbit/s,则该段电路的时延带宽积为(B)
    1. A.2×105bit
      B.4x105bit
      C.1x105bit
      D.8×105bit
  1. (2010 年统考真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所描述的内容是(C)。C A. 网络的层次
    1. B. 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 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 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1. 在 OSI 参考模型中,第 N 层与它之上的第 N+1 层的关系是(A )
    1. A. 第 N 层为第 N+1 层提供服务
      B. 第 N+1 层将给从第 N 层接收的报文添加一个报头
      C. 第 N 层使用第 N+1 层提供的服务
      D. 第 N 层使用第 N+1 层提供的协议
  1. 在 OSI 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是( B)。
    1. A. 数据链路层
      B. 传输层
      C. 会话层
      D. 应用层
      解析∶B。在 OSI 参考模型中,传输层提供了端口号,实现了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虽然选项中没有网络层,但是要提示一下,网络层仅仅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
  1. 计算机网络可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下列属于通信子网的是( A)。
    1. I. 网桥
      Ⅱ. 交换机
      Ⅲ. 计算机软件
      Ⅳ. 路由器
      A.I、Ⅱ、Ⅳ
      B.Ⅱ、Ⅲ、Ⅳ
      C. I、Ⅲ、Ⅳ
      D.I、Ⅱ、Ⅲ
  1. (A)是计算机网络中的 OSI 参考模型的 3 个主要概念。
    1. A. 服务、接口、协议
      B. 结构、模型、交换
      C. 子网、层次、端口
      D. 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1.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主要取决于它的(C )。
    1. A. 资源子网
      B. 路由器
      C. 通信子网
      D. 交换机
      解析∶C。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通过网中节点(路由器、主机等)与通信线路(网线)之间的几何关系(如总线型、环形)表示的网络结构,而通信子网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而诸如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就是分别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工作的,所以拓扑结构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
  1. TCP/IP 模型中一共有( B)层。
    1. A.3
      B.4
      C.5
      D.7
  1. TCP/IP 模型中的网络接口层对应 OSI 参考模型的(B)。A
    1. Ⅰ. 物理层 Ⅱ. 数据链路层 Ⅲ. 网络层 Ⅳ. 传输层
      A.I、Ⅱ
      B.Ⅱ、Ⅲ
      C.I、Ⅲ
      D. Ⅱ、Ⅳ
  1. 一般来说,学校的网络按照空间分类属于(B)
    1. A. 多机系统
      B. 局域网
      C. 城域网
      D. 广域网
  1. 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差异是(D )。 B. 所覆盖的范围不同
    1. A. 所使用的传输介质不同
      C. 所使用的协议不同
      D. B 和 C
      解析∶D。广域网(WAN)和局域网(LAN)之间的差异是它们覆盖的范围不同 =(见 17 题解析),除此之外它们使用的协议也有差异。由于广域网通信线路长,信号可靠度不高,因此运用了一系列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手段。局域网由于其通信线路距离较短,信道质量较好,因此局域网协议的目标主要是实现信道复用和提高速度,而局域网和广域网使用的传输介质可能是相同的。
  1. 因特网采用的核心技术是(A)
    1. A. TCP/IP
      B. 局域网技术
      C. 远程通信技术
      D. 光纤技术
  1.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
    1. Ⅰ. 广播式网络一般只包含 3 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Ⅱ.Internet 的核心协议是 TCP/IP
      Ⅲ. 在 Intermet 中,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是端口号
      A.I、Ⅱ、Ⅲ
      B.Ⅲ
      C.I、Ⅲ
      D.I、Ⅱ
      解析∶C。由于广播式网络并不存在路由选择问题,故没有网络层,故 I 错误;Intemet 的核心协议是 TCP/IP,故 Ⅱ 正确; 在 Intenet 中,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是 IP 地址,传输层的服务访问点是端口号,故 Ⅲ 错误。
  1. 在 n 个节点的星形拓扑结构中,有(B)条物理链路。A
    1. A.n-1
      B.n
      C.nx(n-1)
      D.nx(m+1)2
  1. (B )属于 TCP/IP 协议族的应用层应用服务元素。
    1. A. 文件传输协议 FTP
      B.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C. 控制报文协议 ICMP
      D. 地址解析协议 ARP
  1. 当数据由主机 A 送传至主机 B 时,不参与数据封装工作的是( A)。
    1.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传输层
  1. 当一台计算机从 FTP 服务器下载文件时,在该 FTP 服务器上对数据进行封装的 5 个转换步骤是( B )A
    1. A. 数据、报文、IP 分组、数据帧、比特流
      B. 数据、IP 分组、报文、数据帧、比特流
      C. 报文、数据、数据帧、IP 分组、比特流
      D. 比特流、IP 分组、报文、数据帧、数据
      解析∶A。应用层是用户的数据,数据 + 传输层首部 = 报文;报文 + 网络层首部 = IP 分组;IP 分组 + 数据链路层首部与尾部 = 数据帧;数据帧到了物理层变成比特流。
      注意∶物理层是不参与封装的,物理层以 0、1 比特流的形式透明地传输数据链路层递交的帧。网络层、应用层都把上层递交的数据加上首部,数据链路层接收上层递交的数据不但要给其加上首部,还要加上尾部。
  1. (2011 年统考真题)TCP/IP 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D)。A
    1. A. 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 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 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 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解析∶A。首先,网络层的传输采用的是 IP 分组,IP 分组中头部含有源 IP 地址和目的 IP 地址,并不是一个虚电路号,所以网络层采用的是数据报服务;其次,IP 分组的头部也没有对分组进行编号和提供校验字段,所以网络层提供的是不可靠服务;最后,IP 分组头部也没有相关的建立连接的字段,所以网络层属于无连接。其实,在知识点讲解部分的表 1-3 中已经很明确地说明了 TCP/IP 模型的网络层仅提供无连接的服务。
  1. (2012 年统考真题)在 TCP/IP 体系结构中,直接为 ICMP 提供服务的协议是(D)。B
    1. A.PPP
      B.IP
      C.UDP
      D.TCP
      解析∶B。选项 A∶PPP 在 TCP/IP 体系结构中属于网络接口层协议(在 ISO/OSI 体系结构中属于数据链路层协议),所以 PPP 为网络层提供服务。选项 B∶ICMP 属于网络层协议,ICMP 报文直接作为 IP 数据报的数据,然后再加上 IP 数据报的首部进行传送,所以 IP 直接为 ICMP 提供服务。
  1. (2013 年统考真题)在 OSI 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C)。B
    1. A. 对话管理
      B. 数据格式转换
      C. 路由选择
      D. 可靠数据传输
      解析∶B。此题有两个考点∶
      1)应用层相邻层是哪一层?
      2)该层主要的功能是什么?
      应用层相邻层为表示层,表示层是 OSI7 层协议的第 6 层。表示层的目的是表示出用户看得懂的数据格式,实现与数据表示有关的功能,主要完成数据字符集的转换、数据格式化和文本压缩、数据加密、解密等工作,因此选择 B 选项。对话管理是会话层(会话和对话听起来很像)完成的功能; 路由选择是网络层完成的功能; 可靠数据传输是传输层完成的功能。
  1. (2014 年统考真题)在 OSI 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D)。C
    1. A. 应用层
      B. 表示层
      C. 传输层
      D. 表示层
  1. (2016 年统考真题)图 1-2 所示网络中,在 OSI 参考模型中,R1、Switch、Hub 实现的最高功能层分别是()。C
    1. A. 2、2、1
      B.2、2、2
      C.3、2、1
      D.3、2、2
      解析∶C。集线器是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以太网交换机是一个多端口的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路由器是网络层设备,它实现了网络模型的下三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题中 RI、Switch 和 Hub 分别是路由器、交换机和集线器,实现的最高层功能分别是网络层(即 3)、数据链路层(即 2)、物理层(即 1)。
notion image
  1. (2017 年统考真题)假设 OSI 参考模型的应用层欲发送 400B 的数据(无拆分),除物理层和应用层之外,其他各层在封装 PDU 时均引入 20B 的额外开销,则应用层数据传输率约为(B)A
    1. A.80%
      B.83%
      C. 87%
      D.91%
  1. 考虑一个最大距离为 2km 的局域网,当带宽为多少时,传播时延(传播速度为 2×10m/s)等于 100B 分组的发送时延? 对于 512B 分组结果又当如何?
  1. 有两个网络,它们都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一个提供可靠的字节流,另一个提供可靠的报文流。请问两者是否相同? 为什么?
  1. 什么叫发送时延? 什么叫传播时延? 如果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 1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输速度为 2.0×10~km/s,数据长度为 1000B,数据发送速率为 100kbit/s,试计算它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 在下列情况下,计算传送 1000KB 文件所需要的总时间,即从开始传送时起直到文件的最后一位到达目的地为止的时间。假定往返时间(RTT)是 100ms,一个分组是 IKB (1024B)的数据,在开始传送整个文件数据之前进行的起始握手过程需要 2RTT 的时间。 1)带宽是 1.5Mbit/s,数据分组可连续发送。 2)带宽是 1.5Mbit/s,但在结束发送每一个数据分组之后,必须等待一个 RTT 才能发送下一个数据分组。 3)假设带宽是无限大的值,即取发送时间为 0,并且在等待每个 RTT 后可发送多达 20 个分组。 4)假设带宽是无限大的值,在紧接起始握手后可以发送一个分组,此后,在第 1 次等待 RTT 后可发送 2l 个分组,在第 2 次等待 RTT 后可发送 2 个分组…… 在第 n 次等待 RTT 后可发送 2" 个分组。
  1. 假设在地球和某行星之间建立一条传输速率为 100Mbit/s 的链路,从该行星到地球的距离大约是 150000km,数据在链路上以光速 3×10m/s 传输。 1)试计算该链路的最小 RTT。 2)使用 RTT 作为延迟,计算该链路的 "延迟 × 带宽" 值。3)在 2)中计算的 "延迟 x 带宽" 值的含义是什么? )如果在月亮上用一个照相机拍摄地球的照片,并把它们以数字形式保存到磁盘上。不妨设照片总大小为 6.25MB,如果要将这些照片传向地球,试问从发送数据请求到接收方接收 有数据最少要花费多少时间(忽略发送方数据请求报文与接收方应答报文的长度,并且接收方处理请求报文的时间也忽略)?
  1. 下面的过程表示源节点的一个用户发送一个信息给目标节点的一个用户所发生的事件序列,但是顺序被打乱了,请结合本章学到的知识予以排序。①当信息通过源节点时,每一层都给它加上控制信息。②在源节点的网络用户产生信息。③在目标节点的网络用户接收信息。 ④信息向上通过目标节点的各个网络层次,每一层都除去它的控制信息。⑤信息以电信号的形式通过物理链路发送。 ⑥信息传给源节点的最高层(OSI 参考模型的应用层)。
  1.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假设要传送的报文共 x 比特。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 k 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 d 秒,数据传输速率为 b 比特秒。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 s 秒。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 p 比特,且各节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1.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 x 和(p+h)比特,其中 p 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 h 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 p 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 k 段链路。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 b 比特 / 秒,节点的排队时间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 p 应取多大?
计网真题
计网 王道习题
Loading...